首页 / 新闻中心 / 公司新闻
中煤职工解嘉豪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
日期:2025-04-03  

日前,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入选者名单公示期结束,中煤能源研究院解嘉豪成功入选,成为煤炭安全技术领域的青年先锋人物。

他如何用科技守护矿井安全的“地下长城”?又如何让传统矿业焕发新生?让我们走进这位青年科学家的创新世界。








与煤结缘的命运轨迹








30岁出头,短发干净利落,眼神温和坚定,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嘉豪。在山西长治矿区度过的童年,让嘉豪对矿井充满了天然的好奇心。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求学经历,则使他深刻理解了煤炭安全的重要性。“窦林名教授的教导让我意识到,冲击地压防治是煤炭安全开采的‘生命工程’。”他回忆道。2018年,当中国中煤组建冲击地压研究团队时,刚刚硕士毕业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扎根鄂尔多斯矿区。“这不仅是命运的安排,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。”他坦诚地说,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能源战略,是科研生涯中最宝贵的起点。








让科技产出真金白银








当时,鄂尔多斯地区的冲击地压研究还是一片空白。面对这一挑战,解嘉豪和他的团队通过“三个极致”成功破局:极致贴近现场,他们每年在矿井驻守超过150天,深入轰鸣的巷道中采集数据。极致创新方法,针对蒙陕地区坚硬煤层,他们提出了机械扩孔卸支耦合防冲技术,使钻孔卸压效果提升了40%以上。极致协同攻关,他们联合高校、设备企业和煤矿企业,构建了“产学研用”闭环,最终创造了蒙陕矿区连续六年“零冲击”的纪录。

“井下每一个异响都是警报,每一组数据都是解题线索。”解嘉豪轻描淡写地说,但正是这种坚持为我国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。截至目前,解嘉豪主导研发的“地面超深孔预裂爆破减震技术”已创造了1500万元的合同额,成为中煤能源研究院技术转化的标杆案例。他认为,安全与效益并不矛盾:“防治即效益。”例如,“三孔协同”卸压技术通过优化卸压参数,不仅降低了矿井的冲击风险,还提升了12%的产能,单个矿井每年可增加收入超过1亿元。“技术必须创造实际价值,才能让行业从‘被动治灾’转向‘主动增值’。”他强调。








从实验室到行业标杆








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?解嘉豪及团队“两条腿走路”的策略清晰。一是持续产出高价值专利群,已申请40余项发明专利,构建技术护城河;二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、可复制的防控体系,如正在鄂尔多斯地区开展的冲击地压和围岩控制工程试验,旨在构建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立体防控技术包”,并计划向全国推广应用。

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单个矿的问题,更要建立行业技术范式。”这是嘉豪代表团队立下的志向。站在国家级人才平台的新起点,解嘉豪和团队正在攻关两个前沿领域:一是针对蒙陕地区“矿震”频发的新问题,研发震-冲协同防治新技术,目标是将矿震能级再降低30%;二是研究“近零生态损害、近零冲击地压”的深部负碳充填安全开采技术,这将重塑矿压控制的底层逻辑。

“我始终相信,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,就是让中国煤矿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能源基地。”他的眼神里映着矿井深处的微光。

Baidu
map